政策赋能电梯行业 2025:老旧电梯更新提速,质量与服务双升级日期:2025年06月27日 阅读:



        截至 2025 年 6 月,我国在用电梯数量已突破 900 万台。其中,使用时长超过 15 年的老旧电梯占比超过 18%,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与维护成本逐年增加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近期下发通知,把住宅老旧电梯更新列为民生保障重点工程,还首次引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提供支持。预计这笔资金将覆盖全国近 20 万部电梯改造项目,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与服务模式升级。



一、政策发力,老旧电梯更新驶入快车道
        恒州诚思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报告数据指出,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各地在推进电梯更新时,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,利用专项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源投入。通知特别强调,在更新过程中,像导轨(含支架)、铸铁对重块等质量安全性能达标的核心部件,应优先保留。这样既能降低 30% 以上的更新成本,又能将工期缩短约 40%。同时规定,电梯制造单位必须在签订合同前完成现场勘测,并提交详细的质量评估报告。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我国电梯行业正从简单的设备更换,迈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阶段。

二、兼顾质量与成本,探索行业可持续发展路径
        通知明确,电梯制造商需承担质量终身责任,在 5 年质保期内,对出现质量问题的电梯免费维修或更换,还鼓励企业提供长期全包维保服务。行业调研数据显示,采用 “能留尽留” 策略的更新项目,平均节省材料成本达 25%,故障率也比完全更换方案降低了 17%。这充分说明,通过合理利用资源、强化主体责任,电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形成良性循环。

三、创新长期维保模式,推动行业服务转型
        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地方政府开展试点,建立 “使用管理 + 维护保养” 一体化机制,要求产权人提前确定电梯后续运营主体。截至 2025 年 6 月,已有 12 个省份启动相关改革,培育出 80 多家集设备管理与维保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服务商。规模化运营让平均维保成本降低了约 15%。这种新模式不仅提高了服务响应速度,还推动行业从单纯 “卖产品” 向 “卖服务” 转变。

四、技术驱动安全升级,智能化成发展新趋势
        通知规定,更新的电梯必须同步安装电动自行车智能阻止系统。截至 2025 年 6 月,已有超 3 万部电梯完成安装。该系统将 AI 识别与物理阻隔相结合,在试点区域成功拦截 98% 以上的违规行为,大幅降低了火灾等次生风险。可见,技术应用已成为提升电梯安全性能的关键力量。

总结与展望
        2025 年,我国电梯行业发展呈现三大特点:在政策推动下,老旧电梯更新步伐加快;质量管控与成本控制实现双赢;智能化改造拓展了服务边界。随着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断推广,技术创新持续深入,预计未来三年,我国电梯行业将构建起 “政府资金引导、企业责任强化、技术保障安全” 的良好生态。这不仅能保障居民乘梯安全便捷,还将推动行业从传统制造向智慧服务全面升级,为城市更新和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力支撑。